看过一期综艺节目《放学后》,隔着屏幕,都能感受到一位母亲的无奈。
女孩一诺活泼可爱,可每次一写作业,妈妈就面临崩溃:
5分钟就能做完的口算题,她拿着笔趴在桌子上发呆,一两个小时都不动笔。
她考试得70分,无法理解同桌考了98分为什么还要哭。
弟弟给她加油,告诉她“你做得好,就会超过所有小朋友”,老师会喜欢她。
女孩却表现地云淡风轻,甚至发出灵魂三问:
“我为什么要加油?”
“为什么要超过他们?”
“为什么要让老师喜欢我呀?”
这副佛系的学习态度,差点把妈妈分分钟气到爆炸。
妈妈实在搞不懂,孩子小小年纪,为啥这么“无所谓”?
很多父母为孩子的学习生活,简直操碎了心,想象着哪一天,孩子不用父母的督促,能发自内心地主动做事就好了。
但这种美好的愿望,却被孩子的磨蹭,佛系,一次次打破。
孩子做事没有动力,究根结底在于:孩子的内驱力,是否被唤醒。
那些拥有强大内驱力的孩子,在人生道路上更有逆风翻盘的可能性。
英国一项长达几十年的大型追踪研究项目发现:
有20%左右来自社会底层家庭的孩子,成功实现阶级的跨越,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命运。
研究人员在这些逆袭的孩子身上,找到了一个共同特质,那就是:拥有强大的内在动力。
拥有内驱力的人,不需要外部力量的督促和激励,他们出于自己内心的需求和渴望,能从做事的过程中体验到乐趣和成就感,即使遇到困难和挫败,也会奋勇向前。
而缺乏内驱力的孩子,做事则十分被动,抗拒主动学习,极易产生挫败感,自暴自弃。
01为什么有些孩子会缺乏内驱力?
痛苦的学习体验,让孩子丧失内驱力
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,丹尼尔·卡尼曼曾提出著名的峰终定律。
峰终定律:一个人做一件事时,如果高峰和结尾的体验是愉悦的,那么我们对整个事的体验感受就是愉悦的。
也就是说,如果孩子在学习的高峰和结尾,体验是愉悦的,那孩子就会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学习。
为什么很多孩子排斥,抗拒学习呢?可能是孩子学习高潮和结尾的体验,都是痛苦的,糟糕的。
孩子将学习这件事,跟不好的体验联系起来,逐渐丧失了学习的内驱力。
为什么孩子很难沉浸到学习中去?这里要说一下多巴胺。
多巴胺,是孩子产生内驱力的重要神经化学递质。
多巴胺,也被称为“干劲激素”,分布在大脑皮质的“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”是最重要的奖励机制神经系统,它在大脑中的作用涉及记忆和学习能力,以及寻求奖励的行为等。
如果人体内的多巴胺水平较低,会导致较低的驱动力,低弱的努力程度和无聊的体验。
当多巴胺分泌到最佳水平,就容易进入“心流”体验,能够完全专注其中,忘记时间。
一项研究表明:
无论成人还是孩子,一旦很“沉浸”地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,大脑的化学物质(包含多巴胺)水平会增加,专注力更高,思路更敏捷,处理事情更快,就像大脑被激活了一样。
这就是为什么学霸能够沉浸在学习中,乐此不疲的原因。
专注力不好的孩子,他们的大脑神经,往往不能在较枯燥的环境下,恰当地分泌和吸收多巴胺。
想提升孩子做事的内驱力,家长可以从提升孩子的专注力入手。
脑电生物反馈技术
脑电生物反馈技术,可以激活大脑的神经网络,让孩子在任务中合理释放多巴胺,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生理活动,促进中枢神经网络重建,调节各种递质分泌水平及大脑功能网络。
父母的负面暗示,让孩子觉得“我不行”
很多父母习惯用负面暗示的方式,本意是激励孩子奋发努力。
你的脑袋是木头做的吗?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!
你怎么这么笨?妈妈都要被你气死啦!
考这个分数,以后能有什么出息!
孩子还小,他们区分不开事实和玩笑,对父母说的话百分百信任,久而久之,孩子就变成了父母嘴中那个“笨小孩”。
父母的嘲讽和贬低,不仅起不到激励孩子的作用,还会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,滋生厌学情绪,成为一个自卑的人。
孩子从不缺乏学习的内驱力,只是父母传递给孩子太多的负面反馈,逐渐消磨掉了孩子的学习热情。
父母的过度参与,破坏了孩子的内驱力
外驱力和内驱力,如同跷跷板的两端。一端高了,另一端就会降低。
当父母的外驱力过强,孩子的内驱力,自然就跌入谷底。
葡萄牙的一项教育学研究发现:
即使是刚刚上小学的孩子,内驱力和外驱力也能给他们的成绩带来显著影响。
实验结论表明:
小学一到四年级时,内驱力越强,成绩越好,二者高度相关;
一到三年级时,外驱力与成绩不相关,对成绩没有明显影响;
然而到了四年级时,外驱力变成负相关,即体验到更多外驱力的孩子,成绩会更差。
孩子成长过程中,父母过度的外力干预,对孩子内驱力的破坏是不言而喻的。
02如何唤醒提升孩子的内驱力?
《小王子》作者圣埃克苏佩里说过:
“如果你想过让人们造一艘船,不是雇人去收集木头,不要发号施令,也不要分配任务,而是去激发他们对海洋的渴望。”
内驱力的唤醒从来不是靠外部驱使,是孩子发自内心的想去做。
脑科学的研究表明:
内驱力的黄金配方就是自主性、胜任感、归属感、多巴胺。
01培养孩子的内驱力,需要父母的及时反馈
当孩子尝试努力的时候,父母要对他的行为及时进行赞美。
就算孩子做得还不够好,也可以对孩子的动机给予肯定。
高频率的正向反馈,让孩子的大脑获得持续不断的多巴胺。
生活中,经常给孩子一些积极正面的暗示,激发孩子的做事动机。
父母不断挖掘孩子进步的地方,就会发现:孩子做事更积极,更有热情,也更快乐了。
当孩子正在做一件让他们感受快乐的事,他们的大脑会自动分泌出一种叫多巴胺的物质,而多巴胺会向大脑发出信号,继续做这件事。
孩子接收到的正面信息越多,越及时,孩子产生愉悦的情绪,对下一次学习也会充满期待。
02让孩子多经历一些峰值时刻,感受“我能行”
著名教育专家王金战老师说过:
“差生是反复遭遇失败的打击后才产生的,让一个差生变好,就是让他反复享受到成功的喜悦,他就会慢慢地变好了。”
一些孩子在父母的贬低,冷嘲热讽下,变得越来越自卑,陷入自我否定,丧失努力的动力。
激发孩子的内驱力,父母可以帮孩子不断获得“我能行”的满足感和成就感,让孩子更有努力的动力。
正如游戏的原理为啥很容易让人上瘾:
因为它不会一开始就给你设置个大障碍,摧毁你的自信心。
而是循序渐进,先给你几个稍微有点挑战性的关卡,等你一过关就给与及时反馈,让你不断体验到升级打怪的成就感,然后再逐渐加大难度,让人沉迷其中。
参照游戏的设计原理,父母不如多给孩子一些耐心,先让他孩子从“跳一跳,够得着”的目标做起,让孩子树立起“我能行”的信心。
当他在学习中不断获得成就感,才会自发地去迎接更高难度的挑战。
03让孩子有归属感
父母要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,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,同时给与孩子认同和接纳,会让孩子拥有归属感。
平时,父母对孩子可以少些否定、斥责和催促,多些积极的鼓励和认可。
当孩子有负面情绪的时候,父母的倾听和拥抱是抚慰孩子最好的良药。
孩子犯错时,父母的包容和理解,让孩子有满满的安全感。
父母多给孩子传递这样的信息:无论如何父母都会支持他,是他坚强的后盾,这会让孩子更有信心、更积极地去改变自己,激发孩子的内驱力。
04注意边界,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
父母放手让孩子做决定、做选择,并不代表对孩子听之任之,完全放手,那样只会走向另一个极端。
父母和孩子可以坐下来一起划分:
哪些事情孩子可以自己做主,划定一个范围;
比如:放学后是先玩耍还是先写作业,父母就可以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,同时约定好晚上几点之前要写完,这样既避免了亲子间的矛盾冲突,也让孩子获得一定的掌控感。
需要父母给出意见的时候,父母可以这样做:
父母为孩子提供多个备选,以及所有备选的具体信息;
然后引导孩子分析各项选择的利与弊,让孩子自己做选择;
告诉孩子“我们可以帮助你一起做决定,但是我们不会强迫你做任何选择”。
版权所有:竞思注意力教育官网(www.jingsi.cn) 粤ICP备1600808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