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视剧《小舍得》中有一句话让我难忘。“我觉得妈妈爱的不是我,而是考满分的我。”
田雨岚就是这样的妈妈,儿子子悠上五年级,她剥夺了孩子的爱好,给孩子报了许多补习班,逼迫孩子一刻不停地学习、提高成绩,从来不管孩子的感受和想法。
在田雨岚的不断逼迫下,子悠变得焦虑、内向,完全没有他那个年纪该有的朝气。
长期的高压下,子悠患上了抑郁症。他在班会上哭着说:
有一类人,大家总习惯夸他们乖巧、听话、懂事,觉得孩子大了,知道要努力回报父母的栽培。
但事实上,有多少孩子,一不小心就掉入“迎合父母”的坑里,一不小心活得没有了自己?
01一位心理咨询师说过,在心理咨询中,最让她心疼的,是那些“很乖”的来访者。
她说的“乖孩子”,不是指那些守规矩、懂礼貌的人,而是那些严重压抑自我,只是为了别人期待而活的人。
父母总是要求孩子听话,要求孩子小心翼翼照顾他人感受,不给他人惹麻烦。
孩子会小心隐藏起真实的自己,拿出父母喜欢的面孔,用来换取父母的认可和喜爱。
在孩子小的时候,他们需要迎合父母的期许,容纳父母的情绪。
长大后,自然也就忽视了真实自我,所有的精力都要拿来容纳别人的情绪和感受。
控制欲强的家长,通常对孩子严厉而挑剔,他们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一切,并替孩子做决定,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或意见。
他们对孩子要求很高,想要把他们打造成自己期望中那个“完美的小孩”。
当孩子不听话,或者没达到自己的期望时,他们就会批评、打压孩子,甚至用“情感绑架”的方式,操控着孩子。
这样的养育方式,会让孩子感受到一种“有条件的爱”。我只有达到父母的要求,让父母满意,才能得到爱。
然而,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,通常自我价值感低,未被满足的真实需求导致他们内心空虚迷茫,即便自己再优秀,也常常产生无意义感,没法活出生命的活力。
他们平时背负着巨大的压力,害怕自己做得不好,让父母失望,常常自我攻击和惩罚。
02突然想起之前网上看到一位家长说的一句话:
如果我的孩子要迎合我的期待,我会十分警惕。
在心理学上,有个词叫做“自我忽视”。自我忽视的共同点是:感知不到自己,缺乏存在的感觉。
自我忽视最典型的表现就有:
事事顾及别人的感受,很多时候并不快乐,担心周边朋友们的忽略。于是会小心翼翼地去维护,很害怕受伤,因此常常陷入内耗……
在生活中,当孩子不愿意分享的时候,不要再去强迫孩子,要让孩子知道,属于她的东西,她有权利拒绝任何人,无论是父母还是朋友。
其实无论是博主周六野还是网友小耳朵,我都发现她们不乏感知别人的能力,甚至有很充沛的共情能力,却不懂如何善待自己,更无法喜欢自己。
心理治疗师萨提亚曾说:
“当自我感觉良好、自我欣赏时,我就极有可能以一种高贵、真诚、勇敢的姿态,充满活力和爱心地来应对生活”。
“如果我不喜欢自己,就会贬低自己,对于生活,我总是很恐惧,觉得自己无能,从而形成了一种状态:以受害者自居,不思进取。我盲目地责怪自己同时加罪于他人,一会儿屈从一会儿暴虐,将自己的过错推卸于他人。”
我们教育孩子不是为了让孩子适应现实、屈从威权、听话顺从。
相反,我们告诉孩子守住人与人之间的边界感,尊重自己的内心,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,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,更好的做自己,爱世界。
03《追风筝的人》里有这样一句话:孩子不是图画册,父母不能只顾着画上自己的色彩。
真正的爱,从来都不是以爱的名义控制和绑架孩子,而是给予孩子选择的自由。
想要培养有主见的孩子,家长们可以试试这三个方法:
01摆脱对孩子的身份期待
英国伦敦大学做过一项研究,儿童时期被父母过多限制行为、干涉隐私的人,会造成终生的伤害,长大后独立性差,依赖性强,无论在哪个阶段,幸福指数都更低。
孩子在父母的压迫下,天性或多或少会被压制,逐渐丧失自我判断能力,变得胆小依赖,没有主见,遇到问题时,没有独立思考的能力,也很难形成自己的独立人格。
一个孩子若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,便很难找到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。
父母只有摆脱对孩子的身份期待,孩子才能找到真正的自己。
02多关注孩子,觉察他的感受
前段时间参加家庭教育讲座,讲师强调最多的一句话就是:
“父母才是那个能根治孩子问题的心理医生,因为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,孩子经历什么,感觉如何,父母理应一清二楚。”
大部分在孩子成长后期才意识到问题的父母,都是因为缺少对孩子的敏感度。
以为孩子不哭不闹,就是没事。
却不知孩子把一切负面的情绪,可怕的感受全压在心里。
但他始终是个孩子,演技再好,也有穿帮的时候。
所以,身为父母,一定要多多关心孩子的生活、学习、社交,敏锐觉察他的感受。
唯有这样,才能在孩子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情况下,及时调整教育方法,帮助孩子顺利度过成长最不稳定的时光。
03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意愿
去年“留守女孩选择考古”在网上引起热议,许多人认为考古专业过于冷门,就业狭窄还赚钱少,而女孩的父亲却和这些不支持的呼声相反,他非常支持女儿。
在接受采访时,父亲说网友们评论的他也会担心,但是孩子对待金钱看得淡,他也认为有自己的主见,做喜欢的事会开心很多。
心里担心孩子的未来,但还是尊重孩子的意愿。
教育学者王人平说:鼓励孩子学会倾听自己的声音的过程,就是帮助孩子构建自我的过程。
孩子的情绪和愿望本身都是没有对错的,父母要做的,是教会孩子用文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、需求和意见,而不是去否定和压制。
版权所有:竞思注意力教育官网(www.jingsi.cn) 粤ICP备1600808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