家长看点

mtnews

竞思新闻 家长看点 知识百科

当前位置:首页>新闻资讯>家长看点>

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,是父母不断地挑剔孩子

发布时间:2023-06-01

之前看过一则这样的新闻,上海的一名父亲报警称遭女儿“家暴”,衣服被剪烂,并把自己关进了衣帽间拒绝出来。

这位父亲说,女儿已经不是第一次这样了,已经反反复复剪了十几件衣服,还曾扯下母亲的头发,这次爆发的原因仅仅是拒绝了她买鞋子的要求。

一个孩子,竟然如此对待父母,岂不是大逆不道?

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,是父母不断地挑剔孩子

可是,当民警与女孩耐心沟通后,却发现女孩并非像父亲所说的那般冷漠无情。

她会关心父母,还会给父母做早餐,只是父母的挑剔、指责,让她喘不过气,才会采用极端的方式对抗。

也许,父母的挑剔,本意是为了激发孩子。但这种“激励”本质上是对孩子的否定,它不断传递着这样的讯息:“你不好、你不行、你得听我的……”

久而久之,孩子会把所有的错误都归因于“我不够好”,这种长期的自我否定,会导致孩子采用极端的方式反抗。

01心理学家曾说:“常年活在挑剔声中的人,在他们的成长体验中,缺少了爱和正向感受的承接。”

于是他们会认为:

“我做得不好”等同于“我不配被爱”,因为缺乏被肯定的感受,他们很可能会面临一些心理困境。

同样是孩子的一幅画,被夸有想法的孩子,拥有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,长大后,可能会有不凡的创作。

而被挑剔的孩子,再也不敢随意作画,也无新意,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,甚至讨厌画画。

一念之间,两种答案。

认可还是挑剔,家长不同态度,孩子不同人生。

樊登老师曾经在讲座中谈到过一个案例。

他朋友的孩子写作业总是出错,母亲会很严厉地让孩子纠正,甚至由于情绪失控,会忍不住吼孩子。

结果显而易见,孩子的出错率更高了。

原因在于,父母的挑刺挤占了孩子的心智带宽,令他的一部分专注力,都用于对抗父母带来的压迫和恐惧感。

注意力的偏移,削弱了孩子的学习能力,陷入越挑剔越差劲的恶性循环中。

更深入而持久的影响是,来自对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自我认知上的改变。

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,是父母不断地挑剔孩子

孩子的每一个举动,迎来的父母的反馈,如果总是包含挑剔、嘲讽、挖苦、否定等消极评价,都是在孩子心里刻下这几个字:“你不行。”

这几个字,就像一块块沉重的大石头,不断压实孩子的自卑,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,把自己定义为:我能力不足,我做不到。

一旦形成固定思维模式后,孩子的内驱力和发展潜力都会被压制,连自己都会挑剔自己,不敢相信自己。

正如心理学家赵周老师所言:

“孩子的大脑若是雕塑,父母的反馈就是斧和凿。”

刀斧锋利,如果用得不恰当,反而会让对方鲜血淋漓,遭受巨大的伤害。

02美国哈佛大学社会心理学家丹尼尔·魏格纳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实验。

他要求被试者不要去想一头白熊,结果大家都控制不住地想象出一头白熊。

越是禁止,越是反弹。

这一心理现象,被称为“反弹效应”。

迁移到教育情景中,如果孩子练琴或者从事学习活动时,不停地听到“这样不对,那样不对”的声音,大脑接收到的指令,反而是在强化这件错误的事情。

久而久之,脑海中的白熊,印象越来越深刻,怎么都甩不掉了。

即便孩子主观上想要避免出错时,行动上会更不由自主地陷入错误之中。

而越是警惕出错,越容易积累内心对错误的焦虑,错得更多。

当孩子被失败的恐惧笼罩,压得喘不过气时,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情绪失控。

这时候,逃避和放弃,就成了孩子的自我保护壳。

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逃避和放弃的行为呢?

大脑里有个控制和管理情绪的结构,叫做“前额叶皮质”,它是大脑理性决策的中心。

前额叶皮层是与许多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关键脑区。例如,在抽象规则的认知、工作记忆、注意力调控,以及行为的计划和策略、思维和推理等功能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

但前额叶皮质有一个特点:当处于压力状态时,会掉线。前额叶皮质掉线后,接受管控大脑行为的部位就换成了杏仁核。

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,是父母不断地挑剔孩子

杏仁核,作为大脑底部边缘系统的一部分。杏仁核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,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。

当孩子压力过大时,大脑就会放弃对前额皮质的管控,变得易怒,会大喊大叫;或者陷入沉默或暴力的状态。

这就不难解释,为什么那个搭积木的小孩子会情绪失控。

很多对大人来说很简单的小事,对年幼的孩子来说,却是很大的挑战。

要想帮助孩子获得管控情绪的能力,我们可以借助脑电生物反馈技术来对大脑进行针对性地训练。

脑电生物反馈训练,采用多点位结合,可以精准地锻炼大脑前额叶相关脑区的神经网络,增强神经元的连接,让神经网络更为密集和发达。达到大脑全面提升的综合效果。

03父母对孩子最大的托举,是深深地理解和接受

漫画家宫崎骏说:父母对子女真正的爱,是理解、欣赏和鼓励。

我们希望孩子变好,却总是用批评的方式,孩子怎么会可以去做呢?只有先读懂孩子的内心,父母的教育才起作用。

1.看见孩子的优点

樊登老师曾说:每一个孩子一定有不完美的一面,更多的去看好的地方,发现亮点,才是一个孩子成长进步的方向。

当你不断的让亮点变得越来越多,阴暗的地方就会变得越来越少,这才是让孩子获得自尊自信的方法。

2.直接说出需求,调动孩子的胜任感

《非暴力沟通》一书中说: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,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。反之,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,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。

认识的一位家长,希望孩子假期能学着做家务。她会每天早上把菜买好,然后跟孩子说:今天妈妈有点事情,做饭的任务就交给你了,我买了一些菜,具体几点的时候你就可以开始准备了。

把做饭的流程全给孩子说一遍,最后说:要是你喜欢做什么你就自由发挥,妈妈相信你有这个能力。

具体提出要求,孩子才能准确接收到信息从而执行,给孩子留下自由发挥的空间,还能让孩子从中获取胜任感。要求要具体明确,别让孩子猜你的心思,沟通才能更加顺畅,也才能更好地配合。

3.注重培养孩子的软实力

心理学家钱志亮说:真正决定孩子一生的,永远不是短期内的成绩表现。

在孩子的教育上,很多家长都本末倒置,催着孩子努力考高分上名校,只是拥有高分也不够,还要多才多艺考级拿奖给孩子施加压力,这样只会导致亲子双方都身心俱疲。

哈佛大学曾经耗时75年,研究个体的成长问题。追踪了724名男性的家庭以及健康的状况。

研究表明,那些长大后有出息的孩子往往具备着以下四大特征:

(1)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

(2)有问题意识和钻研心理

(3)拥有极强的独立性格

(4)学习的心理永不止步

比起分数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品质,真正能成就孩子的是坚持不懈的努力,强烈的求知欲、上进心以及对目标的坚持追求。心理健康、自尊自信的建立、人格发展、思维能力、抗挫折能力、自我管理能力,这些内层能力,才是影响孩子一生的重要“软实力”。

多关注孩子自身的成长,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。


咨询客服微信


竞思官方公众号

版权所有:竞思注意力教育官网(www.jingsi.cn) 粤ICP备1600808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