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成长的过程中,离不开父母的鼓励。
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《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调查》课题组,曾对2万多个家庭进行调研:
研究发现:“能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鼓励”的家庭,其子女成绩优秀的比例最高,为74.12%。
研究证实:那些经常被父母鼓励的孩子,成绩更加优秀。
《中新网》的一项调查也发现:
常被爸妈鼓励、安慰的孩子,遇到不会做的事,会努力找方法自己试着做的比例高达85%,明显高于很少被鼓励和安慰的孩子。
还有更多数据证明,常鼓励、安慰孩子的爸妈,孩子愿意接受挑战,也会对父母敞开心胸。
生活中,父母对孩子的日常行为,不吝赞美之词:“你真棒”、“你要加油,你可以的!”
这些鼓励的话语,几乎成为父母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。
父母看似用心地鼓励,有时却成了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魔咒。
负面越鼓励,孩子越听不进去,甚至越鼓励越放弃。
父母们不禁反思:为什么该给的鼓励给了,孩子却离我们的期望却越来越远呢?
鼓励孩子固然重要,但如果父母使用了不当的鼓励方式,可能会适得其反。
01 父母过度地鼓励,会增加孩子的挫败感
一个孩子正在搭积木,妈妈在一旁陪伴。
这时,孩子的积木不小心倒塌了,立马生气喊道:“我再也不想玩积木了”。
妈妈见状,立刻安慰孩子:“加油,宝贝,妈妈相信你,一定可以的!”
孩子听了妈妈的话,竟用力地推了妈妈一下。
妈妈并不气恼,而是继续鼓励孩子:“妈妈帮你,你看多简单,我能做得到,你也可以呀!”
孩子开始崩溃大哭。
这位妈妈没有发现孩子的沮丧情绪,一味向孩子强调:搭积木这件事“多简单”。
妈妈这样的鼓励方式,只会强化孩子的挫败感:“这么简单我都做不到,我可真差劲。”
让孩子陷入自我否定的漩涡里。
02父母不恰当地鼓励,会增加孩子的压力
“加油,你一定可以做到!你是最棒的!”
父母传递的信息
对成功的结果有期待,而不是对孩子努力过程的鼓励。
孩子接收的信息
太难了!我做不好,但爸妈告诉我可以做到。如果做不到,爸爸妈妈一定对我很失望,我想不做了。
父母空洞地给孩子加油打气,于孩子而言,是一种无形的精神“压力”。
当孩子被失败的恐惧笼罩,压得喘不过气时,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情绪失控。
这时候,逃避和放弃,就成了孩子的自我保护壳。
为什么孩子会出现逃避和放弃的行为呢?
大脑里有个控制和管理情绪的结构,叫做“前额叶皮质”,它是大脑理性决策的中心。
前额叶皮层是与许多高级认知功能相关的关键脑区。例如,在抽象规则的认知、工作记忆、注意力调控,以及行为的计划和策略、思维和推理等功能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。
但前额叶皮质有一个特点:当处于压力状态时,会掉线。
前额叶皮质掉线后,接受管控大脑行为的部位就换成了杏仁核。
杏仁核,作为大脑底部边缘系统的一部分。杏仁核的作用是快速处理和表达情绪,尤其是愤怒和恐惧这两种情绪。
当孩子压力过大时,大脑就会放弃对前额皮质的管控,变得易怒,会大喊大叫;或者陷入沉默或暴力的状态。
这就不难解释,为什么那个搭积木的小孩子会情绪失控。
很多对大人来说很简单的小事,对年幼的孩子来说,却是很大的挑战。
要想帮助孩子获得管控情绪的能力,我们可以借助脑电生物反馈技术来对大脑进行针对性地训练。
脑电生物反馈技术
脑电生物反馈训练,采用多点位结合,可以精准地锻炼大脑前额叶相关脑区的神经网络,增强神经元的连接,让神经网络更为密集和发达。达到大脑全面提升的综合效果。
03优秀的父母,都懂得这样鼓励孩子
父母恰到好处的鼓励,既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支持,也能帮孩子走出眼前的困境,重塑自信心和成就感。
1. 肯定和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
前面提到的那个搭积木的孩子,妈妈如果在旁边共情地说:积木倒了,你感到很沮丧,是不是?
我相信孩子的反应会截然不同。
父母接纳孩子面对困难产生的负面情绪,孩子暴躁的情绪会慢慢平静下来,因为孩子知道:妈妈理解他,明白他。
当父母站在孩子的视角,看见孩子面临的困难,和孩子保持同频对话,才会唤醒孩子做事的积极性。
等孩子冷静下来后,才会理性思考如何继续迎接挑战,而不是退缩逃避,孩子相信父母是他坚实的后盾。
2. 鼓励孩子进步的行为,不只是关注结果
鼓励孩子时,父母少说「你真棒!」这类关注结果的话,多说「关注过程」的话。
这才是鼓励孩子的正确打开方式。
比如孩子画了一幅画,大多数父母看到之后。
【关注结果】的家长,会干巴巴地鼓励孩子说“:宝贝画得真好,太棒了!”。
这样的鼓励非常笼统,孩子也许会很开学,但同时也会感受到父母的敷衍。
【关注过程】的家长,会对孩子说:“宝贝,这30分钟里,我看到你一直在专注认真地画画,特别有耐心。
鼓励的话越具体,则越有说服力,可以促进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思考。
孩子听到父母真诚地鼓励,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注和认可,会激发起孩子做事的热情和内驱力。
父母言之有物的鼓励,关注孩子在做事过程中取得的进步,会为孩子的成长,提供源源不断的前进动力。
3. 多肯定孩子的努力和内在品质
很多孩子遇到一点挫折和打击,很容易玻璃心,关键是没有建立起成长型思维。
多鼓励孩子去尝试,而不是将焦点放在孩子能不能做到上,是培养孩子成长型思维的重要一步。
这就需要父母平时鼓励孩子时,可以多针对孩子的内在品质:
比如认真、细心、坚持、踏实、肯吃苦、乐观、勇敢、同情心等方面进行鼓励。
例如:
妈妈看到你把房间收拾得干净整洁,这就叫“负责任”。
妈妈发现吃完饭,你主动帮妈妈洗碗,洗得特别干净,认真,妈妈很高兴。
我看到你把最后一块蛋糕留给了弟弟,说明你的意志力很强;
同时,父母多向孩子传达出:成功不仅仅只看结果,愿意尝试,尽全力去做,也是一种成功。
孩子潜意识里有了这种认知: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,不断提升能力。
父母从孩子具体的行为中,不断去肯定,去鼓励,才能让孩子拥有直面困难的成长型思维。
孩子成长的契机里,藏着父母的用心付出。
版权所有:竞思注意力教育官网(www.jingsi.cn) 粤ICP备16008089号-1